翻譯的小習慣-2

2021-07-24

接續前一篇,這篇比較著重在稿件的編輯方式,比較瑣碎,大家可以斟酌觀看。


做用語集

關於用語集,如果你想做日文翻譯網路上會有滿多資源,但在寫這篇的同時我稍微翻找了一下,好像沒有太多韓文資訊。而用語集這件事曾經在某大譯者起爭議的時候被拿出來討論過,當時看到討論著實讓我覺得當頭棒喝,因為我不是不做用語集,而是做過但不知道原來有很多書籍翻譯會做 (真是井蛙,哈) 我大概是在開始翻譯一本瘦身書的時候開始做用語集的,因為當時埋頭翻了大概一兩章就發現很多學術用語,像什麼碳水化合物啦、多醣體啦 (亂掰的,其實我早就忘了當時有什麼詞彙……) ,還有超多健身餐名詞和健身課表在每小節不斷重複,過了一陣子我就受不了了,就算詞彙都在腦海裡 (年輕時記憶力就是好) ,但打字也要花時間哪,手很痠的,於是就默默開啟excel開始了copy and paste的愉快生活,自此覺得壽命都增加了。其實做書籍翻譯,特別是實用書,比較不用像幫產品手冊或是網頁翻譯一樣做得非常細緻,一欄寫原文、一欄寫中文多半就夠用了,做了真的不會後悔。

寫譯註

曾聽說沒有必要,但如遇到需要說明的地方我多半還是會寫,主要是希望減少編輯確認稿件時需要重新查找資訊的時間(通常也會跟編輯說明可以斟酌刪除譯註),以及避免自己選用的譯文詞彙不夠明確造成誤解。我通常在遇到專有名詞或是原詞彙來自第三方語言時,會特別用原語言搜尋別人用過的翻譯,並在譯註上標明有哪些翻譯詞彙,以及本書選用特定詞彙的原因。例如韓文作者在文中提到hypoarousal mode,這是個專有名詞,而作者用韓文時是用「音譯」而非「意譯」,這時我就不會用韓文的音譯詞去做直譯,而會用hypoarousal mode去參考其他英文譯者甚至該領域專家在論文使用的翻譯。另外在寫譯註時,我的心態會是寫給讀者看,所以會盡量用自己的話盡量簡潔地寫。

按照原書標頁碼

關於原稿排版我很少聽到的編輯建議,所以也滿好奇的。不過有時候編輯會需要譯者回頭確認一些翻譯,或者要對圖表和插圖,如果沒有標原書碼回頭找起來真的會很頭痛,所以無論如何,就還是標下去囉!算是種利人利己吧。 曾聽前輩說針對章節和頁次做太多的格式標示反而讓編輯不好處理,所以除非另有規定,我會用同一種淺灰色字體在大章節前標示頁碼,以及用Word的插入分頁功能做大章節間的分節標示,主要是設定同一種獨立的字型或顏色之後要回頭刪除也比較容易,在不確定編輯是否有另外要求之前,我會統一這麼處理,如有更好的做法請也請和我分享! (不確定用註解標示頁碼會不會比較好——用註解可以一次刪除——但我比較習慣用註解寫和編輯的溝通事項,所以不用註解標示頁碼)

按照原書格式標示翻譯文稿

注意!這裡不是指要用Word排版,千萬不要用Word排版!也不要用PPT排版!更不要PDF!(編輯看到譯者幫忙用Word排版可能會暈倒,大家應該知道書的排版不是用Word排出來的,這應該要列為常識www)這裡想說的是盡量找個方式讓譯稿容易與原文對照,也是種利人利己。最近很多書可能為了吸引讀者目光,分段分節的格式五花八門,有的會在章節之中放上小補帖,有的則會在段落中間多一個像是便利貼的小補充,一般的書都這麼可怕了,更何況是實用書呢?這時候就要找方法標出來,我會利用Word進階搜尋能夠輕易搜到、但又不影響文稿本身的方式,例如設定顏色、用粗體標示標題、同一種性質的段落用同一種項目標示(例如散落全書各處的作者小補帖,如果都叫小補帖,那就都用※這個符號去標)等等,這種方式容易查找,之後如果編輯或案主不需要標示也很容易清除。我覺得應該會有人看到書上用框框圈了一個範圍出來,就打算效法用Word表格排出來,但這真的很容易找不到又不好調整,我自己非常不愛表格,翻譯的時候不太會用。


拉拉雜雜的寫了很多,因為真的是天氣熱臨時寫的,開張好像馬上就要斷炊了,不然下次來寫寫關於在公司翻譯的大小事怎麼樣?(但在公司的時間像個黑洞,大家說是不是?)


—告訴我你的想法—



如果不希望留言刊登在這個頁面,也可以利用下方表單,留言將會寄到我的信箱,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在下面留給我知道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