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斷捨離這回事

2022-07-4

I have changed the way that I declutter around my apartments.

又要搬家了,打從大學畢業以後,我好像就沒有在同一個地方住超過三年。

這些年住過的地方有:

A.一打開門就是馬路的一樓小套房。電視還是老舊映像管,唯一的一張椅子是把塑膠椅,打開鐵門進房時就像走進一間老倉庫。沒有流理臺,洗菜都要在廁所洗、衣服要晾在門外路邊上。因為唯一的對外窗直接面向巷子而不敢開窗簾,房間常年昏暗——這地方現在回想起來還很不舒服,窮真的會窮心志。

B.捷運站走路十分鐘的五樓加蓋的五坪隔間,面向巷子採光充足,一張床已經占掉房間三分之二的空間,作息幾乎都在床上。因為隔間走道狹窄經常擔心逃生問題,隔壁還發生過情侶激烈吵架,差點要報警處理。

C.捷運站走路十分鐘的舊飯店改建住商混合公寓,坪數稍大但家具和裝潢毫無美感,長方形的飯店式格局使得陽光連房間的一半都踏不到,幾乎沒有採光可言。冷氣一打開就隆隆作響,喘著大氣卻沒什麼用處。

D.走路十五分鐘到地鐵站的首爾市區五樓無電梯公寓,格局不方正,卻隔出了三角形的臥室隔間,新式簡約的裝潢設計,有適當的廚房和儲物空間。

E.捷運站出口的挑高九坪Studio,空間以兩人居住來說不算大,但主人品味極佳,複合式吧檯桌可以用來工作或用餐,也有適當的儲物及衣櫃空間,不過以兩人來說,還是必須有意識的減少購物才能妥善運用空間。

這些地方的共同點都是我對房內的陳設沒有太多決定權,也不能選擇收納空間。在A這個很難說是居住空間的地方,我得搬移塑膠椅來擺放電鍋、在B我沒有足夠的地方擺放多餘的塑膠櫃,只能把多餘的東西都塞進可掀式的床墊下面,任由它們被遺忘。


「囤物是潛移默化演變成的習慣,並不容易警覺。」

前幾次搬家時都還沒有覺醒,特別是在剛畢業那幾年,好不容易身上有了點閒錢就開始亂買東西。除了不定期添購衣物、鞋子和包包以外,還染上一有壓力就購買零星小物的壞習慣(像是樂高、迷你積木、扭蛋……),這些錢錢變成的酷東西其實都是「예쁜 쓰레기 (漂亮的垃圾)」,遺憾的是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會用到的物品並沒有隨著搬家減少,打包搬家服務的便利更讓我完全沒有體會過多少搬家斷捨離的痛苦。

就連臨時被派去韓國工作的時候,我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物品的「重量」。為了囤放不能塞進我那兩只行李箱的物品,我在台北租了一個小空間,還很無恥的懷著再怎麼不濟也有老家可以堆的念頭,佔據著老家同樣也很寶貴的空間,想著在韓國頂多也是一兩年的時間,到時候再說吧。

老實說,要想通斷捨離這件事還真的好難,尤其在有退路的時候,不過至少在那時,我心裡那分「保持搬家彈性」的信念已經悄悄萌芽,我也想像影集裡幹練的菁英一樣,帶著一口行李箱就能走遍世界各地。

而真正讓我感受到物品之重的時刻,反而是因為Covid-19疫情,臨時要從韓國回來的時候。這次準備時間比搬去的時候還要短,只有兩天的時間可以打包。那次我才發現,明明去韓國之前只帶了簡單衣物和睡袋去,兩年多之後卻膨脹出好幾倍的東西!

在首爾丟東西也是一件相對昂貴的事,要像台北一樣購買專用垃圾袋,最後想留下的東西要寄回台灣也是一筆錢,不過這些都事小,真正面臨的反而是良心上的譴責——不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就不用丟棄造成環境汙染了,親身經歷「丟棄」這個過程,就更能體會「物品之重」,原來擁有反而是負擔。回台灣以後,在原本生活態度就相對簡單的P鼓勵之下,我才慢慢踏上了簡約生活之路。


Note:還不敢說是極簡,因為還做不到。


從源頭開始斷捨離

斷捨離非常反人類情感,所以需要靠後天練習,最好能從源頭開始——也就是從購買/取得時就想到要丟棄那天,這個方法在回台灣之後也練習了兩年了,最簡單的是從不蒐集免費物品開始。

非常痛苦,我知道,尤其是參加展覽送的貼紙、提袋、參加活動抽獎活動抽到的文具、超市集點送的廚房小物,每個都好精美,很難不放進包包帶回家。


只是行銷手法不斷推陳出新,百貨公司、電商都為了爭搶流量和提升消費金額無所不用其極,很多平台更是抓準消費者重視實用或美觀的心態,在贈品設計上格外用心。舉凡集點換贈品、滿額就送實用小物、週年慶來店就送,手法多得眼花撩亂,贈品也十分有份量,例如的精緻碗盤、玻璃杯、吐司機、小烤箱、鍋具、托特包、手機架、毛毯……。以往商場自己製作的贈品已經不夠看,近年來品牌合作的商品更是流行——不過仔細想想,這些贈品可能都是我們本身沒有需求,只是看起來好像有用的東西。這些東西一旦拿回家裡,就會直接變成整理的一大阻礙。本來沒有烤土司習慣的人,即使當場說服自己會用到吐司機,實際上卻是隔很久有客人來時才會嘗鮮用到一次;本來就不會在家用餐的人,即使碗盤再好,也沒什麼機會可以用到;可愛的馬克杯擺在家裡很好看,但家裡已經有很多了——然而正因為這些東西實用好看很新還沒打開來用過設計精美要分成塑膠和紙類拆開很心痛、「這個留起來給客人來家裡吃飯的時候用」、「那個家人來過夜的時候用得到」……,各種惜物心態阻止我們拋棄物品,因為丟掉它們好像不道德一樣,丟掉已經擁有的東西以後用得到再買也說不過去,所以最好的方式反而還是一開始就不拿


前陣子參加了一個航空公司的活動,這場活動有許多旅行社贊助商,現場每個人都發了一些旅遊書和設計精緻又很有紀念意義的托特包、文件袋,這些東西在搬家的時候真的是要直接丟棄也不是、送人也不會有人想要,非常困擾;還也有次去美髮店,結束的時候店家送了一個很可愛的小透明提袋,帶回家後卻因為包包已經很多,完全找不到機會用……,這些記憶後來都經常提醒我不要再拿任何看似免費的東西,告訴自己租房子要錢,空間是用錢換來的,搬家也要搬家費,就比較能減少想帶東西回家的念頭。

後來更是發現,從源頭剪斷對斷捨離來說,反而已經是最簡單的做法,因為東西一旦到手了,就更難拋開了。

如果住家裡沒有租屋成本,也可以查一下租一小格倉庫要多少錢,想想真的要為了這些東西,每月花一兩千元的成本儲物嗎?


說時遲那時快,現在某量販店推出的丹麥品牌廚房用具和星際大戰寵物周邊都好難讓人放棄啊QQ 但為了未來的我方便,還是要趕快把頭趕快轉開,假裝沒看到,假裝沒看到,假裝沒看到……


除了不帶免費贈品回家之外,我還慢慢開始執行以下策略:

實體書籍:除了需要用筆演練的教科書之外,我已經好幾年不買實體書了。以前非常喜愛推理小說,除了翻譯書,去旅遊時也會買原文書回家,但它們都已經被我堆在老家好幾年了,想要看的時候也不會在身邊,反而就不再去翻閱了。現在即使是我已經擁有的實體書,可以的話都還是會另外再買一本電子書來看,因為我知道買了實體書之後,就真的很難狠下心把書回收掉了。

紀念物品:去旅遊的時候,最難抗拒的就是滿坑滿谷好看的紀念品,對我來說印製精美的旅遊書、畫作,可愛的絨毛玩偶是最難抗拒的幾種紀念品類型。這些雖然我還做不到完全不買,但已經找到了折衷的方式——盡可能縮小紀念品的大小、只購買「用得到」的商品。

像是不能帶精緻的風景海報回家,就買一兩張明信片、磁鐵(有限量的買,不要買整份包裝的);不能買大本旅遊書,就買小的精裝書,並且在家裡規劃一區可放得下有限的書本,經常翻閱、經常出清。去演唱會的時候,與其買偶像的寫真書、海報、公仔化的商品,不如買一件實用的外套,之後也可以常穿。(這件事真實的發生了,我在IU 18年的首爾演唱會上買了一件黑色沒有大標誌的Hoodie,至今都還是我常穿的單品。)

不知道的人不會看出來的演唱會周邊在這裡:)

去阿卡特拉茲監獄的時候,我一度受誘惑想買監獄裡用的水杯,最後就是在買回家也不會用的信念下作罷,帶了小量的紀念品回家。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東西以外,還有很多莫名其妙就出現在家裡的東西,對我來說難以割捨的物品有分以下幾種:


●還堪用但也心知不會再用的電子產品:例如買了iPad以後就沒有再用過的繪圖板、買手機送的有線耳機、上一代的舊智慧型手機……

● 去量販店的時候試吃覺得好吃的調理包、泡麵,回家卻找不到時機吃。


以上都還算是狠下心、拍個照就能回收的東西,下面的物品才真正榮登最難丟的物品寶座,至今都還擺在家裡想拖到搬家前的最後一刻:

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像是路跑的完賽贈品、跑衣、印有公司Logo、Slogan的T-shirt、外套,雖然知道自己不太有機會再穿上,但工作多年的記憶太濃厚、鍛鍊路跑的過程太艱辛跑完很感動,所以心理上捨不得回收這些東西。

購買時昂貴的衣物、鞋子:即使因為風格改變不再穿,但因為購買時曾經擺在購物車猶豫許久,實際購買時花了好幾千塊,平常也放在保潔袋裡好好收藏,保管狀態良好,這麼珍惜的東西一旦用不上了反而更難出清。

準備考試時的考題與讀物:準備考雅思和GMAT時買了很多考古題,最後卻只做了一部分,雖然已經考取了想要的分數,但感覺剩下題目不做很浪費(?)

精品的禮盒、購物袋:精品的包裝盒都無比精緻,留下來都以為能裝點東西,實際上卻和家裡的擺設格格不入,拆開回收又覺得心很痛。總覺得花幾萬塊買的精品,有部分錢也挹注在那些裝精品的盒子上了,有沒有?!(哭腔)

樂高、收藏品、海報

這次搬家,我決定負責點再也不想把東西囤積在老家或是租個倉庫堆著了,我要把自己珍惜的東西都帶去,而帶不走的,我會好好的做回收、拍照整理。多次搬家的經驗告訴我,那些沒有跟著自己去的物品,最後也不會繼續待在我的生活中,與其把責任外包,不如一次好好面對。


P告訴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明白問自己:「你確定以後會用到嗎?」

既不是覺得某天會用得到,也不是幻想自己可以找到人送出去,而是確定會用得到,要想得到那個使用情境才可以。

這個問題真的很一針見血,因為這句話,我可以再多回收掉兩成的物品:

那些用不到的3C,我知道送人也不會要,唯一還珍惜它的人只有我自己,那麼既然我也用不上了,繼續擺在身邊也無濟於事——丟!

精美的禮盒、購物袋——送禮給人的時候會用新的品牌袋子,以免被誤會致贈昂貴的精品,真的沒有紙袋也可以去文具店買——丟!

活動贈送的精美托特包——留著一兩個備用就可以了,其他的都用不上——丟!

而準備考試用的題本我則給自己多幾週的時間擺在最顯眼的地方,結果隔了好久我仍然連碰也不想碰 (要練英文可以看影集呀、小說呀、即時的新聞呀、雜誌呀、推特轉文呀……你真的想看雅思無聊的閱讀題嗎?不是吧?我先嗆自己)——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更理想的做法,就是拆下來塞進要帶走的鞋子裡當白報紙用。

整理時我甚至發現自己還留著已經剪過的T-shirt,因為最近在做很多編織物品,我認為我會留著拿來做一些大型織物——明明就還想不到確切會拿來做什麼——丟!(真的需要另一件舊T-shirt,再去掏P的衣櫃就好了 :P)



當然,做得再多,手邊還是有不少物品讓我騎虎難下,還是有物品處在要丟不丟之間,但P說得對,搬家要及早進行,不要等到搬家最後一刻,因為割捨物品是要練習的。就像那些雅思書本,因為抱持著沒有寫完的愧疚心態而丟不了,但當它們被取出擺在桌上好幾週時,我頓時就知道,是呀,這些書再擺個一兩年我也不想再去看,不如現在就丟了吧,我一定很快就忘了。

收納大師近藤麻理惠最知名的收納概念「怦然心動」法則是告訴我們,如果有很珍惜的東西,不如擺在一個盒子裡經常拿出來回憶,等到回憶夠了,就能拋下來。

我覺得「怦然心動」這個詞對我來說反而是很難的概念,因為除了日用品以外的東西,近幾年我在購買、取得物品時都已經充分鑑定過自己是否會因為這些物品感到幸福了,而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用心動與否來判斷要不要保留一個物品對我來說是種悖論。

不過她用「留」而不是「丟」來判斷物品的心法倒是非常值得學習,在把想法轉換成「確保想要留的東西」而不是「判斷哪些東西要丟」之後,我發現事情變得簡單多了,可以再拿前面幾個用品來看一次:

● 購買時昂貴、有重要回憶且保存良好的衣物:還是想留,因為覺得和它們的緣分還沒有結束,還是會想再穿它。

● 精品盒子、購物袋:不想保留了,因為和房子格格不入,即使收納在櫥櫃裡也很佔空間並且不美觀。

● 考題:不想保留了,因為每次看到都會想起準備考試的煩躁心情。

● 完賽跑衣:不想保留了,因為占了很多衣服的空間,有它們在就不能買新衣。

● 吃不完的料理包:不想保留了,因為放下去也會過期,以後提醒自己想要吃的話買當週吃得完的小包裝就好。

● 樂高、迷你積木:可以展示用的樂高例如城市系列,保留。只是用來組樂高打發時間用的系列,不想保留了,因為以後就算有自己的房子也不知道怎麼擺出來。


大概是這樣,希望這次搬家可以順利把數量壓在預定數量內,也祝大家斷捨離順利。



—告訴我你的想法—



如果不希望留言刊登在這個頁面,也可以利用下方表單,留言將會寄到我的信箱,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在下面留給我知道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