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荷蘭的第一章——非商科背景準備GMAT的大小事

2022-07-31

這篇是很冗長的心路歷程,不太有含金量,也不會寫到怎麼準備,主要跟心態比較有關。我在自己的筆記裡刪刪改改這篇很久了,最近則想說我還後還是達成自己的目標了,就把它當成荷蘭留學的第一章來分享吧:

Gmat失敗記——準備考試之前先認識自己

準備Gmat就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因為Gmat和以前的大考不一樣,沒有期限、沒有限制分數低標,是一個需要自己下定決心的考試,決定要考和決定不考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在五六年前第一次接觸到Gmat、開始報讀補習班,還記得那時候班上只有兩個上班族,老師組建了讀書會,但我永遠沒辦法赴約讀書,旁邊很多大三大四同學擔心的是要先考雅思還是Gmat,每次上課出現都已經寫完很多OG(Official Guide)、筆記很多要問老師的問題了,但我可能前一晚只翻開看了一兩題就累得昏睡過去。

那時候對我來說其實是為事業打底的時候,心態上更在乎公司出差和拿到一些大任務,甚至做完一些業外的翻譯project。如果有機會更忙,我會選擇忙工作而不是準備考試,這其實就是為自己推拖,也驗證了潛意識裡並沒有很想考的事實。

Gmat大神Dustin就有兩個影片和文章寫誰不適合考Gmat,其實大概就寫了我第一次準備時的心態,以下這兩個影片我看了非常多遍,雖然看的時候覺得很痛苦,因為他真的是往痛點打,但就是因為自己的潛意識也知道他講的都對,才會覺得痛嘛。



把考Gmat這件事一延再延其實就是我之前面對的現實,因為沒決心要考,就會覺得參加聚會是ok的、維持原本一週四五次的運動行程是ok的、甚至也會覺得加班、出差是ok的,完全無法貫徹讀書計畫。

五六年前第一次補習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前輩,不知道她現在是否實現她的夢想了。總之我和她一起去過圖書館讀書,當時就意識到我的本質不一樣,她有很強烈的目標,坐在圖書館裡的時間總是非常專注,反倒是我,下班後真的沒辦法繼續在圖書館坐下去。於是我渾渾噩噩的砸自己的錢補完習,但留下的大部分是下班後通勤一小時趕去上課,上課途中卻因為太睏昏睡過去的記憶。

拖著拖著,又拖過了五年,中間被外派期間我再也沒想起這個事。或是說,每次想起這件事,我就會想到在課堂上做題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當時我就已經告訴自己:「Gmat是一個你用過去的讀書方式準備不起來的考試,你沒有資質考。」

但是心裡的那個火苗並沒有澆熄,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想起想去商學院進修的事。我從小就是這樣的人,一定要自己摸過才甘心、才有辦法放下。

直到幾年之後才終於醒悟:身為一個凡人,我們真的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本質,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兼顧工作和Gmat,而那些網路上在職考生的成功記裡面,我覺得自己學不太來,剛好職涯又很順遂,就更會告訴自己不要踏入這個坑,感覺不是很值得。

我從自己經驗換來的心得就是:先釐清自己是不是那些可以破釜沉舟的人,什麼早上六點起來讀到出門上班啦、晚上六點準時下班從七點讀到十二點再睡覺啦、週末讀滿八到十小時啦…….,應該有這樣的人,但我不是。

儘管每天可以抽四個小時,週末再加上兩天各八小時就達到每週要念書三十六小時的低標了,可是這些時間裏頭有多少專注呢?

我先承認我不行。

即使真的拼命湊出時間來了,Gmat是需要思考的考試,而我即使下班時間騰出了時間來,多半也還在想公司的事,或者因為太累了無法專心,根本不會把腦容量抽出來想考題。


實現這個夢——就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準備怎麼樣?

疫情開始一年多之後,我終於又問自己:「你要挫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你才打算站起來?

我不想再告訴自己是因為時間不夠、是能力不夠,同時更不想用敷衍的方式來完成這個夢想,有很多不用考Gmat的MBA,可是或許是不考Gmat這件事更傷自尊。

所以我就辭職了。

很多人說為了準備MBA辭職不值得,現在我還沒辦法說是不是一定值得(因為都還沒開始!),只是我就是有這樣的夢想想去完成呀,如果我要繼續花三五年一直想這件事,卻不付諸行動,幾年後我絕對會後悔。

至少現在我有足夠的存款做這件事了,同時疫情也讓人意識到,給自己一點gap year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嚴重,就算最後真的沒辦法,再回去找工作也是一條路。

後來我發現,真正覺得Gmat讀起來好玩的時候就是我一天有超過十二小時空閒,而我可以自己選擇讀六到八小時的時候。因為Gmat其實本身是有趣的,它又沒有要你背,考題很活,文章比雅思不枯燥,還有很多邏輯辯證的問題,都是之後上課會用到的,剛好也順便給自己機會校正很弱的邏輯概念。

辭職後我可以早上讀兩三小時,吃個午餐再寫個兩三小時的考題,再吃晚飯休息一下、繼續寫考題到睡前,而且每天都可以碰到各科的題目,也不會有突然退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本來佔去讀書時間的「上班時間」,還可以瓜分一點出來追劇、運動,讀書起來就沒有那麼辛苦。

(前面就說了,我不是一個能夠埋首讀書的考生,這裡也要對各位讀者誠實,不過準備考試期間,我只追了一檔戲,算是非常克制:P)

另外這次我沒有去補習,主要是上次準備時就發現,上課前沒寫過題目,其實上課一點感覺都沒有,老師講什麼平行、修辭都像只有班上同學才知道的密碼,我一直到這次準備才知道那些都寫在OG裡面,OG其實超好看的,看OG的過程我反而有種相見恨晚的驚喜感。

即使攤開Sentence Correction對答案,會有一半以上答案都錯,但我拿起藍筆直接劃掉時,卻有種舒暢感。寫總結的時候,分類題目也沒有第一次準備那種瞎子摸象的感覺了,因為每天都有充裕的時間,我不用趕著在幾分鐘內要把總結寫完。

也因為有更多時間寫考題,在想辦法提升寫題速度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煩躁了,不用擔心會不會因為有什麼事中斷計時。

「所以你考得怎麼樣?」

有趣的是,如果你現在上網搜尋:「有人放棄過Gmat嗎?」應該找不太到心得,有的是更多從不到600分在數戰之後衝上近800的倖存者,十足展示了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沒有!)

我很喜歡下面這個影片,告訴我們成功主要靠意志,雖然考試過程我曾經一度恨透Gmat,但後來想想,這個考試其實就是在測試一個要去考MBA的人有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和熱忱: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Angela Lee Duckworth**


準備三週半之後,我考出的成績不到600分,雖然不是很好的成績,但這已經是我好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的數字了。

不過很抱歉這篇還是沒有後續了……。

後來我開始幾間商學院的面試,很幸運拿到荷蘭TIAS商學院的Acceptance,以及其他間學校給的conditional offer,希望我能繼續考出更高的成績。但最後考量到學費,以及想運用這段gap months來做其他想做的事就沒有繼續考下去,成為考不出高分的那一類人(淚)。

但即使如此,走過這一遭之後我的結論居然還是:「不要放棄」以及「趕快開始」。

在過去幾年間,網路上查來查去都會看到很多強勢媒體、補教業一直告訴我們三十歲太老了,接著我會打開Youtube看Gmat教學解題然後告訴自己「這太難了,我不會」、「不要考就不用面對高中數學你最討厭的機率與統計了」、「你工作做得好好的,有那麼多機會,為什麼要選難的路走?」

可是有好幾次睡前,我發現自己睡不著的原因竟是:「現在沒有做,幾年後絕對會後悔,我不要以後後悔。」

事實證明我是對的,考完Gmat看到螢幕上的分數時,我心裡出現的第一個想法居然不是:「糟了,某校不會要我了」,反而有很深的如釋重負,覺得我離我的夢想近一點了,因為「感覺沒有第一次準備那麼糟,我有信心再考。」


很抱歉這篇沒有最後衝出780分的那種成功大結局,不過這是我的荷蘭第一章,謝謝收看 :)


—告訴我你的想法—



如果不希望留言刊登在這個頁面,也可以利用下方表單,留言將會寄到我的信箱,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在下面留給我知道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