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化會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個性?
2023-07-7
前幾天我想臨時想買這禮拜開唱的東京演唱會門票,在網路上找到一位轉讓門票的日本人,開始透過訊息和她聯絡。因為我對日本售票網站不熟悉,所以先問她應該怎麼進行門票轉讓,她很友善。我在訊息上特別謝謝她,我說:
「非常感謝您的安排和建議!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可能沒辦法完成。」
她回答說:
「不不不,應該是我要感謝您才對,您提前註冊售票網站,並且做了研究,真是太好了。」
PS: 以上對話以日文進行。
我必須說,我其實什麼也沒有做 (就只是查了一下轉讓資訊得知可能需要註冊這個網站而已)。我覺得她只是硬找了一些話來回應以示禮貌而已,真是典型的日本人哪!只是這在用英語對話時可能會變得有點奇怪,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她這樣是在偷酸。但我知道她不是,因為我以前和日本人交談的時候也滿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昨天下午我在一家編織咖啡館做著自己的作品,有幾位日本太太坐在我的附近學打毛線,我猜想她們應該是家庭主婦,在這裡等小孩和老公下班和放學,一邊打發時間。她們的閒聊範圍很廣,涵蓋了各種主題,從編織技巧、時事新聞到最近的時尚趨勢都能聊,甚至還提到了AI!
一個太太語調很高昂:「我們活在一個多麼厲害的時代啊!很快就可以見證讓人不敢相信的未來吧!」
對話本身對我來說沒有很重要,引起我注意的是她們的對話裡面沒有任何歧異,不管誰說什麼,大家的反應都很類似:
「真的嗎?」(本当に?) 「對啊,對啊!」(そう!そう!) 「真的有這樣的人/事耶~」(あるよね~) 「我懂!」(わかる、わかる!)
沒有人會說:「你說得對,但是我感覺/聽說…」,「但是我有朋友說……」,甚至更直白的說:「不對吧,我不同意……」
聽到這裡有人可能想說怎麼可能?在英語對話裡面也沒有人會直接這樣講吧。但這是真的,我有好幾次聽到我可愛的拉丁美洲朋友說這樣的話——I don’t agree。我知道她只是在分享她的意見,並不是想要咄咄逼人,我也不再覺得被她冒犯了,老實說,我慢慢開始把這種直白視其為友誼的表現,並且我很感謝她對我的直接。
我和P聊天的時候也總是如此(其實不管跟誰都是如此吧),大家不會永遠都在每件事上達成共識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編織咖啡館裡的對話聽起來非常不真實的原因。大家怎麼可能對所有事情都有一樣的想法呢?
有時候我會思考日本人對上述的直白會有什麼反應。對他們來說,適應這麼大的文化隔閡應該非常有挑戰性,我想他們的心態可能是:「我知道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公開表達出來並沒有幫助。」
說不同的語言時,個性也會跟著改變。
我發現自己在切換不同語言時,會變成不同的人。當我在日本或台灣待了一段時間,突然切換回英語時,我還是會不斷道歉——說不好意思,說Sorry。這是因為在這些語言和文化中,我們經常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打擾別人。
而當我們說到打擾時,它可能指的是非常微小的事。
例如在其他人後面進電梯,因為裡面的人必須等你進來才能關門的關係,這也算是有點打擾到別人,即使只是幾秒鐘,日本人也會說「對不起」;或是當她們從廁所出來,看到突然有很多人在外面排隊等時,也會為在裡面待太久而說不好意思,即使沒有真的很久。
在離開日本一段時間後,我完全忘記了這種習慣,直到在許多情況下收到了許多「對不起」才想起來。其實多數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被打擾了,但現在我也發現自己不斷重複說著:
「すいません/すみません!」(su i ma sen/Su.mi.ma.sen)
歐洲生活的確讓我變得更加直接了。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這道菜怎麼樣?」,我會說:「哦,嗯,我對X不是很感興趣,我沒有很喜歡」,而不是「還不錯耶!我滿喜歡的!」或者選擇保持沉默。
當有人問我:「你的耳環在哪裡買的?它們看起來很漂亮,是不是很貴?」,我會說:「這是一個叫Pilgrim的丹麥品牌,38歐」,而不是:「上個禮拜我們回瑞典慶祝我先生的生日,這是在機場買的,所以還滿划算的」。
為什麼在高語境(High Context)的社會中大家會這樣說話呢?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不要冒犯別人吧。我們不知道對方認為什麼樣的價格是「貴或便宜」,也不想要被說是炫耀,這就是為什麼講話的時候潛意識覺得必須要先提供一些背景訊息,暗示這個購買行為是合理的、是不鋪張的,我們沒有想要炫耀的意思,也不希望價格會有嚇到對方的可能。(誰知道呢?有些人可能認為花38歐元買一對耳環不值得或很貴吧!)
在這種高語境的文化中,這樣講話是正常的,但這種說話方式在歐洲生活卻變得「不高效」。我已經反覆對自己說了一百遍「你要直截了當一點」,也正在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歐洲生活某方面改變了我的個性,或者更準確地說,它給了我一種不同形式的「自信」吧。
備註:這篇原本是先用英文寫的,其實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幾乎都在重寫,因為用英文直譯,就是有一種太直接的感覺,用中文的時候就會很難抗拒多加一些贅字,大家覺得呢?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