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求職進度如何?

2023-07-31

如同未錄取通知這篇一樣,我又來自揭自己的傷疤了。心裡其實也很猶豫,寫完這些文章以後,會不會被人認為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才找不到工作呢?但由於自己也從一些願意分享跌跤經驗的前輩身上受惠過,加上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驟都讓我提升不少,還是決定來動手寫這篇文章。

2023年的現在,謠傳歐洲整體IT界景氣不太好,很多公司人事凍結,整體的用人市場也沒有去年供不應求的時期容易。我想成為Digital Product Manager的這條路,體感上變得更加艱辛。

五六月在做MBA專案的時間,我開始大量修改CV,也開始正式投履歷、建立Network。在那之前就已經聽說要在荷蘭落地,心態上要有海投百封履歷以上的準備,而我必須老實說,我在過去八年的工作生涯,其實沒有投超過十封履歷,現在才知道,那叫求職運異常之好。

我的履歷坑坑巴巴,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段時間遇到了不少貴人,給了我很多履歷修改建議和投遞策略,我開始用一週三五家公司左右的進度開始找工作,就這樣,我從大量祝福信函中學到如何用最溫柔的語氣來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

“After very careful consideration, we have decided not to move forward with your application…”


或者:


“At this time, our team has decided to move forward with other candidates who more clos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position.”

這兩種版本已經是基本款。


還有特別體貼求職者的:

“We know how much effort it takes to apply for a new position, so we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we appreciate you having done so.”

以及給你號碼牌的:

“We have invited three candidates for an interview at this time, and you are currently on the waitlist.”


到了最後,已經練就了看一行信就知道有沒有希望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寧可一輩子都不要擁有。

去年那封未錄取通知如今反而變得非常溫暖。有人親手寫那封信感謝函給你,是多麼珍貴的一件事啊。

這樣的信我今年也收到了兩封,收到時我都能真實感受用人主管或是HR打從內心想要鼓舞我的心情,我也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把這份善意回報給他人。

接下來想寫一下我從面談中學到的一些經驗,大多是自己的觀感,寫出來供未來參考,也希望能夠好好改善過程中的缺失,早點落定。



Bunq

Bunq是在阿姆斯特丹創立的行動銀行Mobile Bank,CEO是伊朗裔的工程師,從一些訪談上覺得公司經營較重產品開發。目前在三十多個歐洲國家營運,因為註冊簡便、全數位化的特性,在年輕族群和新移民界知名,我剛到荷蘭時也有使用過。

這家很有趣的是會在部分職務的JD上直接寫明薪資幅度,所以相對容易判斷要申請的職務位在哪種level。我在投遞之前有機會和負責PM和DA職務的兩位HR聯繫上,她們說Bunq內部推選流程很固定,不會有額外的流程,因此建議直接提出申請,不用特別繞道。

在了解之後我透過MBA前輩得到內推機會,在內推時必須先選定一個職缺來展開後續甄選階段,在過程中落榜可以再申請別的職缺。

我特別跟同時期一起進到前兩關的朋友確認過,發現前面的流程應該不分職缺都是類似的線上測驗,後續才有進公司的case study關卡。

線上測驗包含:

  1. Abstract Reasoning 抽象邏輯測試,這和投管顧公司會測驗的圖像邏輯有點像,坊間應該有資源可以準備。其中有幾題滿難的,應該就是用這幾題來鑑別,加上有時間限制,除了答正確以外速度還要快才行。

  2. Test Gorilla 的線上測試,根據要投的工作內容會有不同的關卡,每個關卡都是一個定好的模組,在JD上也會註明。因為我投的是PM Lead的工作,測驗內容就包含PM知識 (大多偏scrum考題)、溝通技巧、領導技巧三大項,三大項中都有大量情境題。題目其實很有趣,甚至會播一小段音檔、quote一小段email問你同事想表達的真實情緒是什麼,寫的時候覺得很好笑還笑了出來。

    我跟朋友都覺得題目情境有點長,選項也很主觀(都是選擇題),要選正確並不是很容易,另外我自己覺得PM題偏重scrum大概也透漏了Bunq對PM工作內容的設定可能偏重execution勝過策略,並且比較期待找到scrum master方面的人才,這也是我在這關未通過後,暫時沒有再改投其他職缺的主因。

整體來說沒有跟用人主管見到面滿可惜的,也比較難知道第二關考題的正確答案,就算知道了可能也沒機會表達當初作答的想法。比較沒機會透過對談來得知內部策略想法,優點是流程相當直觀簡便,且HR動作很快。

PS: Bunq的Product Owner職缺非常符合歐陸這個職缺的主流,都是以PM framework為主,比較偏Project Manager,這並不是很特殊的R&R,只是PM也主測傳統Scrum這件事讓我有點被殺得措手不及。我自己在實務上,計算story points的機會並不多,也必須坦承,我了解scrum原理,但我不喜歡用它 :P



Adyen

是我非常想去的一家公司,B2C方面以payment著名,許多大型品牌的線上商城都使用Adyen的payment服務,在歐洲的線下商城也可以看到掛著adyen logo的POS機台,除了Payment以外,看財報就會發現Adyen目前組織架構是以四大solution來切分,分成Payments, Data, Platform Engineering, and Platforms & Financial Services,對其他領域也非常有野心,近年不斷擴大跨國公司payment稅務整合的服務。

Adyen的整體風氣很年輕有活力,在一些座談活動或是networks events上都能聽到內部員工對Adyen文化的熱愛和好評,從闡述內部文化的Adyen Formula也能看出公司的工作模式以及對產品開發的態度。

由於之前作為merchant曾經和Adyen合作過的因素,加上對payment熱衷,我抱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投了幾個職缺,但現在想起來覺得這樣的求職策略走偏了QQ。

● 職缺一
第一關約訪時碰上歐洲假期以及Adyen內部活動,能約到的面談時間已經在兩三週後,後來HR又臨時跟我延期了面談時間。結果某天剛好在接完另外一通人資電話時,接到了Adyen的來電,說假期前臨時有空檔,問我能不能現在通話進行這個流程。

其實我非常後悔當時直接答應當場開始,因為在那個時間點,我對該職缺的面試毫無準備,儘管抱著對這間公司的熱愛,我能憑空講出Adyen formula,但當她問我對Adyen的其他印象時,我沒有講出上述的4個solution也沒有講到Adyen全球有幾間辦公室,更沒有事先組織任何能包裝「為什麼我適合這份工作」的答案,對談中幾乎沒有運用符合JD字眼的wording。

通話結束前我詢問HR是否有什麼我可以再補充的地方,這位HR非常有熱誠,除了讓我再補寄一次CV來更新她認為會符合需求的內容之外,也提點我亞洲人的講話方式不太適合Adyen的工作文化。她強調自己也身為一個亞裔,特別能理解我的文化背景,所以她建議我可以多改善這塊。 (我說了太多次sorry…這個口頭禪)。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寫了另一篇語言和文化會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個性? 來描述這個狀況,也正在磨練中….


隔一個週末,我收到了感謝函,感謝函是這位HR親手寫的,用她個人的公司email發出,在我回信問了feedback之後,她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告知我缺乏的地方,包含考量到我的年資,她期待能聽到更多跟該職缺相應的專業字眼、對公司的理解,以及更直接了當的表達方式。

我回去復盤以後,覺得除了她所說的以外,能不能在短短20分鐘內直接了當點明自己適合職缺的原因也很重要。另外如果對職缺內容不熟,也要事先嘗試找內部的人了解一下,這樣才能使用符合公司內部習慣的字眼,增強印象。

● 職缺二
在經歷第一關後,我覺得自己對實際開發的技術端較缺乏經驗,在Adyen這種重視technical skills的PM職缺中不易競爭。隔了一個月後,我看到另一個偏向主要客戶管理的類PM職缺,覺得以我曾經擔任merchant窗口以及操作payment的經驗,應該可以挑戰看看。

這次沒有HR的screening關卡,立刻進到用人主管面試。和第一次相同,系統上能約到的時間近乎一個月後。有了第一次經驗,我覺得排程那麼後面多少表示機會有點渺茫,再加上面試前一天確認時,該職缺已經關閉了,心情還是有點低落。

面談時用人主管花了很多時間了解我的背景、為什麼想做這個工作,由於這份職缺有寫到如何協助客戶端做對接系統開發,當時我也刻意在自介中陳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只不過用人主管直接提到這份工作基本上不是傳統的產品經理,不太會有任何開發資源,也不太會做到策略,回答到這裡時已經感覺到不太有機會了,但是這位年輕的女性主管仍然非常親切客氣,掛上電話前也介紹了下一關面試會有什麼流程。

隔兩天後,我收到了系統發出的感謝函,這次沒有留下聯繫窗口。


我知道自己這次的問題還滿大的……。

當用人主管說我們只剩下五分鐘、你有沒有其他問題的時候,我能看出她好像急著要走,就說可能沒辦法在時間內問完問題,但我很期待下次面談。

我犯了世紀大錯誤QQ,再怎麼有時間壓力,應該都要把心裡想問的問出來才對!另外雖然死不瞑目,但我總感覺被刷掉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我沒有好好表現出對該職缺的熱忱吧。


PS: 我在投遞Adyen職缺過程中沒有遇到過任何CV screening階段就收到感謝函的情形,不確定他們內部是不是有規定每位candidate都要至少跟一位HR通到電話,或者我是剛好幸運,兩次文件考核都通過了。

另外Adyen特別強調第一關只是測驗表達方式跟性格的面試流程,兩次面試都是20分鐘,時間上幾乎只夠講簡短自介跟回答自介相關的問題,以及確認對公司的熱忱。

我感覺要能順利進到下一關,首先講話方式應該要很合Adyen文化———盡量直接講重點、有憑有據的傳達對這家公司和職缺的熱愛。然後不管有沒有被問到,都要想辦法在任何答案中塞進跟職缺有關的關鍵字和關鍵答案!不過至少在第一關就先測合不合,總比花一天測完技能後告訴你個性不太符合需要來得好。


Miele

Miele是德國老牌精品家電,近幾年成立了新的事業部來專職經營旗下的E-commerce 平台。這家的回應也非常快,投完兩天就收到面試邀請,也安排了非常近的面試時間。HR是位溫和的女性,對談重點主要在聊我過去進行過的E-commerce project,並且側重我在專案上遇過的困難。言談中可以得知這個新部門擴張非常快,但總有種組織內還不確定要往哪個方向走的感覺。

由於品牌銷售管道和我過去經驗比較重疊,HR問的問題我都能回答出具體策略,也能提出平台的改善建議,HR當時很有信心,覺得我應該會能進到下一關。

只是兩天後還是收到親手打的感謝函了。她說用人主管選了更match的人選,只是她本人非常喜歡我對專案的介紹方式 (可能因為她比較不熟悉PM工作,我用了很多MBA課上的說故事技巧,聊得很愉快……)。落選原因主要是因為其他人選面臨過的挑戰比較類似Miele的當前需求。還滿遺憾面試就到這裡為止,不能直接和用人主管聊聊實際的需求……


Amazon JP
幾週前去日本的時候,看到Amazon也開徵相關職缺就投了。這也是現在看起來相當亂來的決定……

投完沒隔多久就收到面試時間的確認信。和歐洲幾家公司不同,亞麻讓你自己給出所有空檔。因為那時候已經要回荷蘭了,我就壓了隔週所有下午的時間 (荷蘭時間的早上)。面試官選了日本時間星期五下午五點,又是一個會讓人多想的時間點……

投完之後我回去查了一些評論和工作內容,內容寫得包山包海,且強調是很注重business分析方向的產品經理工作。JD的偏好條件上列出了MBA畢業這個條件,我猜想是因為這樣才給的面試機會。

最印象深刻的是面試官很準時。歐洲這邊幾乎所有面試官都會遲到五分鐘左右,因為是線上,起初我還會很恐慌,怕是不是點錯連結之類的,後來也習慣了。這位Amazon日本的面試官準時上線讓我嚇了一跳。

他是一位講話很快腦筋也動得很快的日籍主管,但是英文非常流利,從頭到尾也沒打算測我的日文。我準備了簡報做自我介紹,也準備了日文版本,但都沒用到,他在我搭配簡報的自介講不到五分鐘時就打斷我,說時間有限,他還有很多問題要問。

他語速很快,而我本來就是一個平常語速也超快,經常被叮嚀要慢下來的人,這次還特別停下來跟他確認我的語速可不可以,但他感覺絲毫不在意的樣子,而且似乎滿喜歡這種接話速度。

接下來就開始問我關於E-commerce專案的經驗、遇到的困難、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參與的決策大小等等的問題。

這是一個我從來沒經歷過的面試體驗。我遇到的很多面試官都不太在意案例細節,很多面試建議也會強調包裝故事、突出重點勝過於給出細節;或者也可以說是很多業內經驗都互通,不太需要再補充背景,大部分的人都會瞭解個大概就move on,但這位面試官非常在意我說的所有決策細節和角色關係,過程中非常像是我在和P討論產品開發一樣,大概走以下的風格:

「你說你在那個project做了oo決定,我可以問一下你說的A party對你前公司來說是什麼樣的角色嗎?」

然後我就得停下來給出更多細節,等他徹底了解故事背景再繼續往下問。

還有些問題像是:

「你不覺得奇怪嗎?我還是覺得你剛剛說的公司年度目標設得很不合理,這是怎麼被訂定出來的?最後有實現嗎?怎麼調整?」

或者:

「我覺得你剛剛說的策略以及執行結果,是可以被manipulate的,對不對?」

「你覺得為什麼要開E-commerce?這對公司的利益在於什麼?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為什麼?這是最好的決定嗎?」

關於策略相關的問題,我會回答當時怎麼做hypothesis、訂定優先順序、決定最小可實行方案以及跨部門分析等等,聽完他也馬上拋出:

「是嗎?那如果你當時改做這樣那樣,你覺得會是什麼結果?」 「你是怎麼驗證你的所有hypothesis的?」

而他的回答也非常跳躍,非常難猜測他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問題背後想要追求什麼,換句話說,很難察言觀色猜到下一題應該要回答的答案走向,我也不確定這是不是某種壓力測試,只能感覺面試官非常習慣這個對答速度,我的回答速度快也讓他問得越快,幾乎沒有思考作答的時間,也很難有辦法臨時構思故事,似乎在間接測試我是不是憑空杜撰一個故事。

面試官在過程中都沒有流露出任何「這個面試者不是我想要的人」的態度,相反地,一直到面試後半他都很認真聽我提到的案例細節,還很認真回答我問的問題,讓我幾乎覺得有往下一步走的可能性了。直到我問道:「如果我順利拿到這份工作,你會期望我交出什麼樣的成果」時,從他的回答、大概就是在這一趴,我才隱約感覺到我大概不是他想找的人(悲傷)。

日本時間星期一早上九點感謝函就來了,上面還清楚寫著無法提供任何feedback,直接了當,非常殘忍。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卻非常喜歡這次面試經驗,總感覺是一個落榜了,卻落得很心服口服的一場面試。


文章的最後,神明說要有耐心。
我們一起有耐心好嗎?

求職路上有你有我呀!



—告訴我你的想法—



如果不希望留言刊登在這個頁面,也可以利用下方表單,留言將會寄到我的信箱,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在下面留給我知道 謝謝 :)